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车型展示 车型展示

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初步形成_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于哪一年

zmhk 2024-04-26 人已围观

简介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初步形成_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于哪一年       我很了解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初步形成这个话题,并且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和建议。请告诉我您需要了解什么。1.燃料电池车年产量有望突破500万辆2.氢云观察:国内首份!广东省氢

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初步形成_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于哪一年

       我很了解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初步形成这个话题,并且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和建议。请告诉我您需要了解什么。

1.燃料电池车年产量有望突破500万辆

2.氢云观察:国内首份!广东省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体系正式发布

3.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 北汽新能源深度参与

4.目前世界各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是怎样的

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初步形成_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于哪一年

燃料电池车年产量有望突破500万辆

       专家建议研究禁售燃油车政策燃料电池车年产量有望突破500万辆

       报告显示,2020年国内137家乘用车企业累计产生油耗正积分432万分,负积分1178万分;新能源正积分435万分,负积分108万分;积分交易平均单价为1204元/分,交易规模为215万分,交易额为25.9亿元。同时,生态环境部发言人表示,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中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超过40亿吨,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汽车及所在交通行业(航空企业除外)尚未被纳入碳市场当中。但2012年,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年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其中汽车2.81亿辆。

       交通领域现有规划不足以支持碳中和目标

       数据显示,交通领域占我国总碳排放量的16%,虽然较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交通部门占全球总体碳排放贡献率四分之一(2018年数据)的数值更低,但我国交通碳排放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与我国提出的“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尹航及其研究小组的测算,在将乘用车增长率和减排措施力度设为变量模拟的四种未来情境中,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这一目标可以完成,但四种模型均未达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要求。对此,尹航表示,基本判断是当前交通领域现有规划尚不足以支持2060年碳中和目标。

       其中,汽车低碳清洁化发展成为交通领域影响“双碳”目标实现的最重要因素。2035年之前要重视燃油车的能效提升,同时电动化是汽车行业首要减排手段。最终实现碳中和,需要在航空船舶方面实现技术创新突破,同时也不能忽视非道路机械碳排放,电动化同样是非道路机械的必然选择。

       尹航认为,实现交通领域的碳中和,必须要依靠技术、市场和政策三方面的协同创新。技术上要在汽车、铁路、水运和航空领域推行电动化。同时,在以电力为主的基础上,加快生物柴油和清洁燃料等合成燃料的快速部署。政策方面要合理利用车船使用税,支持老旧车辆淘汰,持续降低新车的碳排放,削减存量对碳排放的贡献。此外,要突破非市场壁垒,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鼓励技术创新,让交通行业真正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对于当前实现“双碳”目标的难点,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所总工程师刘胜强表示,营运性公路运输是制约交通碳达峰的关键领域,主要碳减排举措包括加快推广新能源车辆、优化货物运输结构、引导绿色出行、提升车辆能效水平和运输组织效率等。公交、出租和客运领域碳减排路径比较清晰,但重型货车还缺乏成熟的能源替代方案,是低碳技术研发的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汽车行业可能的减排贡献,业内也存在更加“激进”的声音。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欧阳明高在“碳达峰碳中和北京行动高端论坛”上建议,北京研究出台禁售燃油车政策,逐步将汽车指标全部改为新能源车指标,以促进碳减排。

       专家建议城市交通参与碳交易

       区别于国际上常见的碳交易与碳税制度,我国汽车行业采用的是“双积分”碳排放管理模式,即通过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来对各大车企碳排放进行限制。有观点认为,将“双积分”交易并入碳交易市场将会大大降低积分交易成本,进而可盘活整个“双积分”交易市场。“双积分”中涉及的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可分别转化为碳排放计量,是当前最可行的思路之一。

       但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有限公司低碳业务部部长任焕焕看来,“双积分”制度有其长久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发现首先汽车碳排放是不适合用碳配额总量关系纳入到碳排放之中。同时,‘双积分’的办法是通过有强度的管理,加上市场化的机制,实现了长期对于节能减排的内生动力,所以我认为‘双积分’政策是长生命力的机制。”

       任焕焕认为,汽车行业首要目标是要提高电动化比例,为后续能源形成协同效率。同时,未来对于新能源车电耗的管理也需纳入考量,长期看应考核整个燃料排放周期。“为新能源车制定一个类似于能源转化系数,前期可能是0,后期逐渐过渡至1,这样才能不阻止新能源和传统车的比例。”

       但也有观点提出,应推动城市交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与轨道交通研究中心政策标准研究室主任陈徐梅建议,应明确城市交通参与碳交易的主体范围、时间节点、准入退出门槛等,逐步将公交、地铁、出租车等行业分阶段纳入碳交易范围,合理设计适合城市交通特点的碳配额分配方案。

       “另外,私人小汽车‘脱碳’任重道远。希望未来可以在一些城市打造净零排放示范区,在促进污染物节能减排方面积攒更多优质经验,促进城市交通绿色发展。”陈徐梅表示,据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与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合作项目研究测算,京津冀城市客运碳排放约占城市交通总碳排放的43%。在城市客运碳排放中,私家车占比约为74%。

       2050年燃料电池车年产量或达520万辆

       事实上,为按时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加速调整国内能源结构则显得愈发重要。在此背景下,以氢能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产业正获得各界关注。

       “‘十四五’是碳达峰窗口期,必将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进程。氢能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陈东表示。欧阳明高亦认为,“碳中和”将掀起中国的新能源革命,绿色氢能等新能源技术与新能源车发展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提出,氢能产业也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进入发展快行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谭天伟表示,我国政府累计支持氢能及燃料电池的研发经费已经超过20亿元,国内现有加氢站数量110多所,燃料电池汽车累计的数量超过6000辆,目前我国氢能以燃料电池产业已经初步形成。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205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10%,氢气需求量约6000万吨,其中交通运输领域用氢2458万吨,约占该领域用能比例19%,燃料电池车年产量将达到520万辆。

       面对这一新兴“风口”,国内各地也在积极布局氢能相关产业。据悉,北京市将于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内打造氢能燃料电池研发中心和百万千瓦级氢能新兴产业基地;在重庆九龙坡区,用于制造氢燃料电池的催化剂、电堆、空压机等核心关键零部件企业也在加快集聚。此外,重庆还正围绕检验检测、运营调度等环节加速“补链”。

       “氢燃料电池车辆由于能量效率高、安全性高、无排放、寿命长等优点,在商用车具有旷阔的使用前景,将助力碳中和早日达标。”平安证券在相关研究报告中表示。基于此,部分能源企业也将氢能燃料电池商用车作为公司未来发展重点。“我们正在探索氢能重卡代替燃油、燃气车的可行性。”

       广汇能源(600256.SH)副总经理、董秘倪娟向记者表示,广汇能源正基于淖毛湖地区氢能源资源及现有182座运营的加气站开展氢能产业链布局,“相关科研院所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

       粤开证券在相关研究报告中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布局氢燃料电池,氢能的应用场景和产业链布局正在逐步完善,氢能在此次能源、交通等领域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后续低碳氢、光伏制氢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将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障。

氢云观察:国内首份!广东省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体系正式发布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方案( 2021-2025 年)

       为加快促进深圳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 年)的通知》(国办发〔 2020 〕 39 号)和《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 财建〔 2020 〕 593 号 ) 等文件要求, 结合深圳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 工作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注册汽车 ( 不包含置换更新 ) 中新能源汽车比重 达 到 60% 左右,至 2025 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 100 万辆左右,累计建成公共和专用网络快速充电桩 4.3 万个左右,基础网络慢速充电桩 79 万个左右,规范化、常态化新能源汽车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运行稳定、智慧安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

        二、重点任务

        (一)持续提升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比重。 巩固公交车和巡游出租车全面电动化成果,在物流配送、环卫、工程建设、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公共领域进一步推广使用新能源 汽车,尽快实现网约车、轻型物流车和环卫车全面纯电动化。至2025 年,新能源网约车达到5.5 万辆,新能源物流车达到11.3 万辆,新能源环卫、泥头车达到0.8 万辆,新能源公务(含警车)、国企用车达到0.5 万辆。 (市交通运输局、城管和综合执法局、机关事务局、国资委、公安局、公安交警局、财政局分别负责)

        (二)积极鼓励私人自用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市民绿色出行意识,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多种手段鼓励引导私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至 2025 年,全市新能源私家车保有量达到 78 万辆左右。提升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层级,完善新能源乘用车产品矩阵,从产品安全性、技术先进性和智能网联化等方面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度,匹配私家车市场不断升级的新型消费需求。健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流通机制,培育发展新能源二手车专业交易市场及鉴定估价机构,壮大市场交易能级。 (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交通运输局分别负责)

        (三)大力建设新型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加大土地、电力供应保障力度,推广应用柔性充电等新型智能化充电技术,加快规划布局建设一批新型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推动原有设施提质增效。在公共服务领域,加快完善公交、物流、环卫、泥头车辆运营、停放、充电一体化保障体系,构建车辆可持续运行模式;在社会公用领域,实现市域平均充电服务半径小于 0.9 公里,城际高速公路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私人自用和公务用车领域,以按需并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住宅小区和公共单位停车场配建慢速充电设施,保障新能源私家车和公务车日常基础充电需求,基本实现新能源汽车?桩随车布?一车一桩?。依法依规实施消防设计审查、消防验收及备案抽查,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场所消防安全综合监管。 [ 市发展改革委统筹,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建设局、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国资委、消防救援支队,深圳供电局分别负责 ]

        (四)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常态化安全监管机制。 健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日常监督管理机制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完善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旅游包车和租赁汽车等营运车辆安全监控体系 (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 ) 。严格实施新能源汽车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加强对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充电设备等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 (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制定新能源汽车整车以及关键零部件检测标准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负责) 。建立与新能源车辆特点相适应的安全技术年度检验制度 (市公安交警局负责) 。加强新能源汽车报废回收管理,督促指导新能源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做好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 (市商务局、国资委负责) 。制定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和故障应急处理办法,及时处置消防、救灾和人员疏散等重大应急事故 (市消防救援支队负责) 。推进湾区(深圳)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信息化监管水平 (市发展改革委、国资委负责) 。

        三、保障措施

        (一) 强化组织协调。 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各部门要在全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形成多方合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推广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重要事项和问题要及时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领导小组报告。

        (二) 加大财政支持。 采用直接资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多元化扶持手段,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点企业组织实施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研发创新、产业化、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 研究制定新能源小汽车综合使用和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激励政策。 ( 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负责 )

        (三) 加强政策保障。 完善小汽车增量调控管理政策,根据新能源小汽车推广情况,适时出台放宽个人新能源小汽车增量指标申请条件、扩大个人增购新能源小汽车车型范围、动态调整燃油车指标总额等政策。推动落实新能源汽车免限行、停车 优惠 等支持政策。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绿色交通基金,调动全社会支持、参与绿色交通积极性 。(市交通运输局、公安交警局、地方金融监管局、深圳银保监局分别负责)

        (四) 保障用电用地。 逐步提高新建住宅小区(含城市更新)停车场充电设施配建比例,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停车场应 100% 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依法落实新增公交、出租、物流、环卫、工程等领域充电设施配套用地和空间预留。在符合国家安全技术规范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环境和电力容量需求科学制定供配电保障方案,进一步简化规范用电报装手续,为充电设施建设提供便利高效的用电保障服务。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供电局分别负责)

        (五) 完善标准体系。 健全完善我市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以及维修保养、检测等安全标准体系,制定动力电池安全测试方法、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充电设施建设标准,将用于营运的新能源车辆纳入营运车辆检验检测体系,督促企业加强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充电设施等的维护保养检测。制定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和新能源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公安交警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分别负责)

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 北汽新能源深度参与

       近日,氢云链从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上了解到,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4机构正式关于印发广东省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体系与规划路线图(2020—2024年)的通知。

       图1?官网通知

       据悉,该标准体系与规划路线图全面整理了国内外氢燃料电池相关现行标准,编制了氢燃料电池产业标准体系框架,提出了氢燃料电池产业关键标准制修订建议和标准化路线图。旨在解决行业技术标准总体框架不清晰、关键标准缺失、自主标准推广不足、上下游协同度低、标准专利情报弱等制约广东省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效、健康发展的问题。

       图2?广东省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体系

       氢云链了解到,广东省的标准化路线图分2020年、2021—2022年和2023—2024年三个时间段;

       具体而言,标准化路线图分2020年、2021—2022年和2023—2024年三个时间段,从标准体系、标准研制、标准实施和保障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标准体系主要是构建符合广东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结构图,并不断完善改进。标准研制是根据技术成熟度和资源禀赋条件,制定多个层次的标准文本,补充完善标准体系下的标准。标准实施主要是开展标准宣贯、标准评价反馈、标准监督等工作。措施保障是从制度规划、平台建设、人才建设和国际标准化四个方面,阐述标准体系和规划路线图实施的支撑。

       图3?广东省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化规划路线图

       1、广东抢占行业标准制高点?

       这是国内首份明确提出的、完善的省级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技术体系规划,对国内产业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也有利于为国内其他地区的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在氢能产业发展初期,佛山市对于国内氢能产业的各类标准制定同样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这显示了广东省整体对于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敢为人先的态度。

       2、行业发展,标准先行

       行业标准体系的缺失此前被认为是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的阻碍之一。随着近年来大量产业标准的推出,国内产业标准体系正在快速建立,但仍有大量细分领域存在标准空缺。现阶段国家对于国标的要求越来越严,主要应用在基础安全和重大项目配套上,在细的标准条款上鼓励地方和行业积极参与。

       在各地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中,多个省市明确提出抢占标准制高点,但对于整体标准框架和具体操作方式并没有清晰的认识,相应的标准制定支持政策也不够清晰。

       广东是纯电动汽车市场推广成绩最好的地区之一,对于新能源汽车推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行业标准规范对促进产业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巨大推动作用自然有更深的体会,对于标准体系的制定也更加重视。

       3、总结

       只有实质性参与标准化工作,把握标准制定的主动权,这样才能真正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标准化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积累,一项标准的“制定-实施-修订”的过程就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再创新”的过程。若希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要利用技术标准这一手段,推动核心技术与标准的有机结合,增强企业产业市场竞争的能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目前世界各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是怎样的

       5月1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牵头、北汽新能源等重点企业参与编制的GB 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和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作为首批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将自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北汽新能源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重点企业,连续七年国内纯电动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凭借十年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实力储备,深度参与了两项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最近的十年间,无论是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市场接受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落实《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要求,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际和技术进步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6年启动电动汽车安全强标制定工作。电动汽车强标是综合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与经验总结,与国际标准法规进行了充分协调,进一步提高和优化了对电动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

       在《电动汽车安全要求》中,主要规定了电动汽车的电气安全和功能安全要求,增加了电池系统热事件报警信号要求;强化了整车防水、绝缘电阻及监控要求,以降低车辆在正常使用、涉水等情况下的安全风险;优化了绝缘电阻、电容耦合等试验方法,以提高试验检测精度,保障整车高压电安全。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充分考虑了用户的极端使用场景,对应各种极端场景新增了多项测试项目,例如:振动后浸水试验用来验证用户在全生命周期内遇到的内涝环境下,电池包的密封性是否有异常,是否会有绝缘问题发生;过流保护测试模拟充电机故障导致电流超出限值时电池包的安全防护,避免超出电池正常使用条件进而引发安全问题;热扩散试验模拟极端情况下电池包内部某个电池单体出现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同时在《电动汽车安全要求》中增加报警信号要求,能够第一时间给驾乘人员安全提醒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近年来,随着电池和整车技术的进步,新能源汽车续驶里程已不再成为用户痛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电池热失控成为全行业的技术攻坚。目前,新能源整车企业大多都确立了整车、能耗、充换电、电磁兼容、电池、电机等全技术领域的安全要求、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搭建了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此次两项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落地,进一步明确了企业责任,将对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保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信随着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落地、电池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未来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将得到最终解决。

       有业内人士称,两项强制标准反映了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过程中,由“政策为主驱动”向“市场为主驱动”逐渐过渡,更加以市场为导向,切实联系用户需求。而这些要求在用户、车企、电池供应商、电芯供应商层面产生的作用和意义将非常深远,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以及防撞设计方面的技术进步,并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和标准的国际地位。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头部企业,北汽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将安全作为电动汽车的重中之重,目前已完成整车电安全企标、测试规范、测试用例的建立与实施。此外,在电动汽车安全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与多方专业领域专家学者技术交流,汲取国内外相关标准、技术要求和测试规范,针对电动汽车实际应用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最大限度的保证产品的安全可靠。

       截止目前,北汽新能源连续五年获CACSI中国质量协会“新能源汽车用户满意度第一名”,旗下新能源车型总行驶里程超过121亿公里,相当于已绕地球赤道30万圈,充分验证了其在电动车安全领域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去年7月,北汽新能源建成了具有行业标杆意义的新能源汽车试验中心,试验中心建设面积约5万平方米,有88个实验室和400余套国际先进测试设备。其中,电池相关试验设备投入超过1.4亿元,充分保障产品的性能验证。

       未来,北汽新能源将继续优化提高,形成针对充电安全、换电安全、行车安全、操作安全等全场景电安全标准体系和测试规范,不断强化整车开发验证过程中针对电安全的开发与验证,为整车安全保驾护航。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一、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国研网: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是怎样的?

       王晓明:目前,全球能源和环境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汽车作为石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形成了共识,从长期来看,包括纯电动、燃料电池技术在内的纯电驱动将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方向,在短期内,油电混合、插电式混合动力将是重要的过渡路线。目前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难题,例如关键技术的突破、汽车工业的转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消费者的接受度等。

       具体到各国,应该说,引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还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起步比我国要早很多,它们的发展也各有侧重。

       美国长期侧重降低石油依赖、确保新能源安全的战略,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交通领域实现根本上摆脱石油依赖的重要措施,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地位。早在克林顿时期,美国就提出了以提高燃油经济性为目标的计划,混合动力是当时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到了布什时期,变为追求零排放和零石油依赖,技术解决方案主要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后来还有一个计划,想用十年的时间实现20%的石油替代和节约,主要措施是生物质燃料。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奥巴马政府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作为实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总额40亿美元的动力电池以及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的计划,产品上,选择了以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为重点。

       日本长期坚持确保能源安全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双重战略,通过制订国家目标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2006年,日本提出了新的国家能源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交通领域对石油的依赖从100%降到80%,为了配合这个新能源战略的实施,提出了下一代汽车燃料计划,明确提出改善和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推进生物质燃料的应用,促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等。近期,日本又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作为低碳革命的重要内容,并且计划到2020年普及以电动汽车为主体的下一代汽车。目前,日本正全面发展三类电动汽车,其混合动力全球销量第一;在纯电驱动方面,规划和产业化推进步伐也是最快的;另外,日本燃料电池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也优于其他国家。

       相对于美国和日本,欧洲更加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满足日益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要求已经成为欧洲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早期主要以生物质燃料、天然气以及氢燃料为主,本世纪初曾经提出到2020年23%的石油替代目标。近期,欧洲则对电动汽车给予高度关注。例如德国2009年下半年发布电动汽车计划,高度重视纯电驱动的电动汽车发展,以纯电为重点,分别提出了2012年、2016年、2020年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目标。

       二、我国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有较好的基础

       国研网:我国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背景是怎样的?

       王晓明: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节能减排重大挑战的需要,同时也是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欧美日这些国家,都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制高点来考虑,国家投入力量加强产业的发展。我国传统汽车领域和国外相比还比较落后,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说法较多的是“弯道超车”,我们有机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一个平衡的层面上创新。我国汽车工业以纯电驱动作为技术转型的主要战略方向,重点突破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实现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近期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逐步提高我国汽车燃油经济性水平。“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节能汽车,中度、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保有量计划超过100万辆,但是占总体汽车保有量的比重还是小的。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现产业化,市场保有量有望超过500万辆。

       从2001年开始,我国“863”项目共投入20亿元研发经费,形成了以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为“三纵”,以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动力总成控制系统三种共性技术为“三横”的电动汽车研发格局。共计有200多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3000多名科技人员直接参加了电动汽车专项研发。到目前为止,共有160多款各类电动汽车进入了我国汽车产品公告,建成30多个电动汽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别的技术创新平台,制定电动汽车相关标准40多项。

       我国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有较好的基础。首先,我国是仅次于日本、韩国的全球第三大锂电池生产国,占全球约25%的市场份额。虽然目前来看,产品还多用于手机、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等领域,但产业规模庞大、产业链基础较好、生产工艺共性点多,具备大规模发展汽车用动力电池的条件。另外,我国也是锂资源储量大国,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动力电池的主要性能明显进步,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能力。第二,在车用驱动电机方面,我国电机产业规模位居全球首位,产品量大、面广。我国又是工业电机的生产大国,在电机生产方面有较强的技术基础。目前,我国电动汽车整车已经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包括动力性、经济性、续驶里程、噪声等指标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前期是城市公交,现在乘用车产品也越来越多,比如比亚迪(002594)、郑州日产、奇瑞、长安等都有混合动力性汽车生产上市。

       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以及私人消费补贴的相关政策,并在不断扩大试点的范围。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开始启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初步发展,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了网络雏形。随着2009年“十城千辆”工程的实施,电动汽车能源供给基础设施的潜在机会开始受到重视,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普天海油公司等能源企业,围绕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强势介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各示范城市和社会各界也积极响应。截至2010年年底,已经建设各种类型充电站大约100座,充电桩300多个。

       三、发展新能源汽车需标准先行私人消费大规模启动尚需时日

       国研网:目前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的制定情况如何?私人消费开展的情况又是怎样的?

       王晓明: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体系建设是一个大问题,国家标准委目前正在制定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标准。新能源汽车驱动方式、驱动结构、电源结构的变化,充电设施、充电站的变化,都需要制定新的标准来规范。有了标准之后,产业的发展才有依据,否则,不同企业制定不同的标准,导致接口不统一,会造成社会资源的重大浪费。现在据我了解,新能源汽车充电的接口标准已经有了,充电设施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标准。当然,标准的制定本身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新能源汽车大量的生产和使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更新。有一种说法,叫“标准先行”,用标准来引导企业,但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难做到,有些存在的问题没有通过大规模的使用是反映不出来的,也就很难把这些问题吸收到标准的调整之中。国外也是如此,有关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标准都在制定和完善之中。

       新能源汽车的私人消费是业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现在新能源汽车真正的走入家庭,还存在几个方面瓶颈的制约。第一个瓶颈是,受动力电池本身能量密度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充一次电行驶的里程较短。比如轻型车目前大约是120-160公里左右,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城市内短距离行驶尚可以接受,长距离就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另外,新能源汽车受电池成本过高的影响,整体的价格竞争优势还不明显。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在于,行驶同样的距离,其使用电能的成本要比传统内燃机动力汽车使用油的成本要低,但是新能源汽车的购置成本较高,而且比传统汽车要高很多,目前政府要靠补贴才能使新能源汽车的购置成本看起来有竞争力。这也是消费者考虑比较多的一个方面。另外从充电的基础设施来说,家庭的慢充,要对车库和停车场进行改造,目前很多家用的车库和停车场还没有这样的设施,改造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另外公共场合的快充设施目前还没有到位,所以从充电的便利性来看,也是消费者的一个顾虑。最后一个制约是,新能源汽车的驾驶感觉和体验与传统汽车还存在差距。消费者买车,一定会首先从使用的因素、成本的因素全都考虑过之后,再从舒适性、驾驶体验等方面与传统汽车做一个比较,看是不是有优势。现阶段真正面世的高混、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并不多,因此在这些方面的消费者体验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造成消费者在购买这些汽车的时候,心里会打个问号,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选择。我个人认为,厂家对这些问题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所以现在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分成了几个阶段:近期看私家车、乘用车还是以混合动力为主,逐渐从轻混向中混、高混,中间加电机驱动发展,最后再发展到纯电动汽车。具体到市场来看,还是放到城市公交等领域。例如比亚迪现在把重点就放到了大巴、公交等领域,因为这些车型行驶路线比较固定,充电问题比较好解决,另一方面,在公交领域政府的补贴力度也较大,这部分车型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已经形成了市场。但是私人汽车方面,大规模的启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新能源汽车从国家的角度已经列入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发展的战略上已经明确了,具体的支持政策也正在陆续出台,力度上也越来越大,除了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补贴外,以后地方政府还会陆续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例如购置税优惠,停车收费优惠,还将会提供一些行驶上的便利,比如传统汽车的限行,对新能源汽车是没有的。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努力营造一个新能源汽车使用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引导消费者来加深认识,主动购买。从未来的趋势来看,选择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会越来越多,因为不论从技术、成本还是驾驶体验方面,都会越来越好。

       四、新能源汽车发展要与能源结构调整相结合

       国研网: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的节能和减排效果怎样?

       王晓明:新能源汽车的节能、二氧化碳减排效果不能仅从新能源汽车本身使用的环节来看,还得看上游能源的结构,也就是说要从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来考虑。我们也做过测算,分成几种不同的技术路线来考虑,相对于传统的汽油车,在中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下,纯电动汽车节能是有效果的,要好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但在减排方面,二氧化碳排放目前还略高于内燃机汽车。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在积极发展纯电动汽车?原因就是上游的能源结构趋势是可变的,比如我国就在逐步提高清洁能源、低碳能源的比重,核电、风能、太阳能、水电的比重越高,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减排效果就会越好,即使依靠现在火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如果未来采用IGCC、超超临界等发电技术之后,发电效率大概能够提高40%,下游用电来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它的减排效果就能好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总结起来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的火力发电技术还在进步,另一方面从结构上看,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也在进一步改善,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比重会越来越高,一次能源向电能转换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也会逐步减少,这样,新能源汽车的减排效果会逐渐地体现出来。

       针对节能减排效果来说,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着眼于长期应该将电动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无论是提升传统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还是大规模普及混合动力汽车与其他类型的节能汽车,所能够带来的耗油和排放减少最终都将遇到瓶颈制约。因此从长远来看,纯电动汽车才是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纯电动汽车对于技术的要求也最高,普及起来比混合动力汽车困难得多,短期内尚不具备全面推广的条件。因此,至少在未来二三十年中,混合动力汽车仍将会是汽车工业走向低碳之路的重要过渡。

       国研网: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以后,会不会对电网造成更大的压力?

       王晓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社会上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驱动方式的改变,同时对能源基础设施、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有它的需求。从能源,尤其是电网来说,现在发展智能电网也是一个方向,全球各个国家,包括中国,都在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适应了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的变化。新能源汽车有充电的需求,但是可以利用峰谷的方式充电。比如家庭用的新能源汽车,可以在夜间采用慢充的方式,用7到8个小时完成充电,这个时间正好是电网负荷比较低的时候,这种方式本身可以起到调峰的作用,利用峰谷电来完成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对整个电网的稳定是有好处的。另外,新能源汽车可以加强对电网分布式的利用,比如在一个区域,一个局部的城市或者一个社区使用新能源汽车,就形成了一个分布式的储能系统。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起到储能的作用,每辆车都是一个小的储能单位,整个车辆汇总起来,就变成一个储能系统,这个储能系统和电网配合就能实现一些功能上的互补。就目前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对电网运行不会造成大的冲击。

       五、小型低速电动车发展尚存在争议

       国研网:目前我国的一些地方,小型低速电动车发展很快,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晓明:在山东等一些地方,正在发展一些小型低速电动车,实际应该称之为小型低速低成本电动车,这些车型之所以发展的快,不是因为小型和低速,而是因为它的低成本,消费者的门槛比较低。低成本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使用一些传统上低成本的铅酸电池,另外整车的设计、制造方面牺牲了一些舒适性、安全性。从小型低速电动车的发展上来说,行业内的争论比较多。有专家认为,小型低速电动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基于现有平台的这些电动汽车,价格都比较高,主要是电池的价格比较高,市场接受起来还比较困难。而小型低速电动车由于大多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来使用,很多购买者是第一次购买,没有传统汽车做一个参照和比较,另外由于电费较低造成使用成本较低,加上购置成本也比较低,因此接受度比较高,市场就形成了,以后可以通过电池的不断改进,车辆整体设计的不断改进提高整车的技术水平。这是一种观点,认为不能否定小型低速电动车的发展,而是要引导它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技术升级。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小型低速电动车,与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不一致。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两个判断的重要前提条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重大的技术创新,具体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主要是围绕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方向的技术创新,而小型低速电动车很难说是重大的技术创新。第三种观点认为,要分开来看,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一定要把小型低速电动车纳入到里面,而小型低速电动车的发展现在也不一定要出台政策去限制,而是可以通过一种引导的方式把这两种路线结合起来是最好的。

       好了,关于“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初步形成”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